服务热线 400-606-6048
 您当前位置:创新资讯

非凡“十四五”丨湖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图文实录(一)

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30日

10月24日上午10:00,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湖南科技创新发展成就。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志坚及相关负责同志出席。现场实录如下: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志坚

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莅临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向大家长期以来对湖南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十四五”时期,是湖南科技创新发展态势最活跃、综合实力提升最迅速、支撑引领作用最强劲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勉励湖南“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上持续用力”,为湖南科技发展锚定了方向、注入了动力。省委、省政府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以高密度部署、大格局推进、体系化落实,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圆满完成“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目标,在持续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征程上稳步前行,奋力将“三高四新”美好蓝图逐步转化为可观可感可及的“实景图”。

这五年,科技管理体制实现系统性重塑,全省一盘棋工作格局加速成型。成立高规格省委科技委员会,召开两次全体会议部署科技强省建设等,在全国率先出台科技强省意见,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稳步推进科技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平台等统筹,强化部门协同、省市联动,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显著提升,重视科技、大抓创新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共为。

这五年,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十四五”以来,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年均增长11.61%、达1394.6亿元,稳居全国第10;研发投入强度从2.16%提升至2.62%,从全国第13位进位至第9位;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从3.84%提升到7%,赶超全国平均水平;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800亿元,占GDP的比重突破9%,总量和占比均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75万家,实现翻番;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进入“国家队”,数量居中部第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高于同期GDP增速;区域创新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由第12位提升至第9位,湖南在科技强国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这五年,五大标志性工程成型起势,科技创新高地核心引擎动能澎湃。“1+2”实验室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航空航天、种业、能源等领域国家实验室基地加快对接推进。“4+4科创工程”全面实体化运行,累计完成投资80多亿元,集聚科研人才4100余人,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00余项。湘江科学城建设进入“快车道”,引进落地研发中心项目40多个。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自2023年8月以来,新增各类研发机构1796家、实现翻番,长沙跃居全球科研城市第23位、较2022年提升11位。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推动中国科学院在湘布局研究机构取得积极进展,建成全球首台“视频超算”,发布音视频行业首个垂类大模型,助力新型文化业态培育。

这五年,战略科技力量筑梁立柱,高能级创新平台形成强大创新矩阵。围绕国家所需、湖南所能,倾全省之力,布局建设了岳麓山实验室等四大实验室和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等四个重大科学装置。获批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防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36家,实现总数和在全国的占比“双提升”;获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个,总数居全国第2;建设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家,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111家。形成54家高水平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矩阵,构建200家左右“国家队”后备平台队伍,科技创新底座不断夯实。

这五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突破,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坚持“四个面向”,体系化部署“十大技术攻关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等,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超600项,取得国际国内首字号最字号重大成果35项。“三超”“三深”等一批代表“中国速度”“中国精度”“中国深度”“中国强度”的高精尖技术独步全球,机轮刹车系统、大型民机车架式起落架等关键部件助力C919大飞机翱翔蓝天,“西子三号”低镉水稻和耐盐碱水稻新品种让端稳“中国饭碗”更有底气,飞腾CPU、景嘉微GPU、麒麟操作系统等“两芯一生态”撑起国家信创产业脊梁,8英寸集成电路成套装备、大型掘进机主轴承、离子注入机等打破国外垄断,高性能无创呼吸机、手术机器人、激光显微内镜等临床应用创新成果助力健康湖南建设,微烟烟花、锰渣回收、矿涌水低成本治理等绿色技术助力美丽湖南建设,北斗地质监测及多场景救援机器人等高科技应急装备助力平安湖南建设。2024年,我们有12个主持完成的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通用项目获奖数量9项,居全国第7、中部第2。

这五年,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发展。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45%,连续三年保持全国首位。企业创新能力指数居全国第8。出台加快高校成果转化“二十条”措施,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在湘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突破50%。创新联合体经验得到央视“经济半小时”推介。大力推动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改革,引导银行向2.36万家科技型企业发放信用贷款超620亿元,有效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推动上交所科创板企业培育中心(中部地区)在湘运营,科创板上市企业达19家,居全国第9、中部第2。建设49家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室,遴选入库300名创业导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

这五年,高层次人才队伍梯次成长,科技湘军品牌效应不断彰显。大力实施芙蓉计划,推动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配置,成功举办首届“湘智兴湘”大会,促进“湘智兴湘”与“校友回湘”“湘商回归”良性互动。“十四五”以来,在湘两院院士增至41名;38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A类项目支持,90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B类项目支持;国家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超1000人,省级及以上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突破5000人。在全国率先组建科技专家服务团,农村科技特派员“四个机制”得到科技部推介,带动数万名科技人才把论文写在三湘大地乡村振兴一线。

这五年,开放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活力动力充分释放。修订《湖南省科技进步条例》《湖南省科技奖励办法》等,全面完成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扩大经费预算“包干制”试点范围,增设“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省科学技术青年英才奖”,激励科研人员勇攀高峰。在全国率先组建省级区域科技伦理审查中心,相关改革入选科技部典型案例。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五矿等“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科技合作交流“朋友圈”拓展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0多个国际组织。

千帆竞发勇者胜,百舸争流奋楫先面向“十五五”,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紧扣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锚定科技强省目标,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与毅力,持续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助推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作出更大的科技贡献。

新闻发布会问答环节

华声在线记者提问:请问“十四五”期间,湖南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钱国平:谢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十四五”期间,我们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动态绘制“4×4”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图谱,系统梳理前沿交叉技术、“卡脖子”技术和杀手锏技术“三张清单”,连续5年部署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靶向布局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56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超千项,累计取得600余项重大创新成果,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国家所需,湖南所能,未来所向,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发力,打造“大兵团”产学研一体化协同攻关模式,推动传统产业从 “规模优势” 向 “质量优势” 发展,加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比如在钢铁产业领域,技术升级推动主导产品从粗钢、螺纹钢向硅钢、高强钢、汽车用钢等高品质钢材转变,带动产业链下游加速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在现代农业领域,融合行业领先新能源和物联智控技术的全球最大马力轮式拖拉机成功下线,助力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低镉水稻入选“十四五”以来农业领域三大标志性科技成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破解 “镉污染” 难题提供 “湖南方案”。

二是引领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成立28个创新联合体,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一批高端产品,推动创新成果从 “实验室” 走向 “生产线”,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源头技术供给。在航空领域,608所突破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真空粉末锻造成型技术、高强钛合金板材工业化制备工艺等“卡脖子” 难题,为航空产业插上腾飞之翼。在半导体领域,中国电科48所率先发布国产8英寸碳化硅外延设备,填补国内空白;景嘉微研制的高性能GPU芯片实现规模化应用,打破国外高端芯片垄断。在数字经济领域,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自主研发面向算力网络的超智算一体化解决方案,使我国跻身全球少数掌握全栈式算力平台系统的国家行列。

三是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坚持面向未来,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工程、前沿材料等领域技术攻关,开展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抢占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制高点。在量子科技领域,汇思光电实现量子点激光器国产化制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长沙量子测量研究院建成全国首个低空量子重力测量示范场景,为建设国家量子科技和产业高地提供关键支撑。在人工智能领域,中联重科研发具身智能大模型和五款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关键控制器国产化率达100%,推动工业智能装备向 “自主可控、高端领先” 迈进。在前沿材料领域,东映碳材攻克中间相沥青基制备工艺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高端材料产业自主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未来,我们将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持之以恒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围绕“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靶向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全力攻克更多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技术,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强动能、作出更大贡献。谢谢!

凤凰网湖南记者提问: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近年来湖南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有哪些进展和成效?